e品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e品小说网 > 皇太孙 > 第73章 割胡人的羊毛

第73章 割胡人的羊毛

钢铁制造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不仅明军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出自虞衡清吏司,百姓需要的农具,铁锅、菜刀等生活用品,也全部出自虞衡清吏司。

朱雄英对工部的不满由来已久。

虽然朱元璋允许朱标就连机碓打白条,工部只从冶金清吏司订购了10台连机碓,然后就没有了下文。

工部的理由是,现有的机碓还可以使用,如果大规模更换连机碓,会造成严重浪费,所以要坏了再换,量出为入。

朱标对工部的理由颇为认可。

朱雄英不屑一顾。

工部的理由貌似合情合理,实际上却谬之千里。

机碓的作用不仅仅用于冶铁,应用非常广泛,须求高居不下。

工部将虞衡清吏司视为禁脔,朱雄英无从插手。

现在既然虞衡清吏司归朱雄英管,朱雄英就不客气了。

武校和“羽林卫”之间的对抗,以武校的大获全胜告终。

朱雄英虽然没有得到随明军出征的机会,“日”字队被冯胜选中,以试百户身份随明军出征。

消息传出,武校群情激昂。

“试”和“署”一样都是临时,试用期一年,期间只要不出现严重失误,期满转正,授实职。

百户虽然是身份最低的军官,但是有独立的编制和辖地。

这些武生并没有毕业,待明军凯旋后,他们中的很多人,还要回到武校继续学习。

但如果表现出色此战过后,他们中的一些人,没准就是千户了。

对于勋贵家庭的子弟来说,莫说百户,纵然是千户,也是唾手可得。

对于卫所军官的子弟来说,这个机会殊为难得。

朱雄英不贪功,请朱标主持为这些参战武生举行的毕业典礼。

朱标的注意力不在武校,而是在虞衡清吏司。

虽然朱雄英已经通过铁厂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足以胜任虞衡清吏司。

和用人不疑的朱元璋不同,事必躬亲的朱标还是担心朱雄英操之过急,导致明帝国的工业能力受到影响。

“我准备在江北建一座碓场。”

朱雄英不冒进,在不影响帝国工业生产的前提下,对帝国工业布局进行改造。

帝国碓场数量和铁厂一样也是13个,分布和铁厂一样,比邻而居,便于对铁厂生产的铁料进行加工。

朱雄英不动这些碓场,准备在匠户中招募匠人,在江北组建一个新碓场。

同时,朱雄英还要在江北组建纺织厂。

朱雄英不清楚明帝国的纺织业现状。

参考内库的锦缎质量,以及内府的加工能力,朱雄英确认,明帝国的纺织业至少在技术上,达到了传统手工工艺的巅峰。

明帝国不仅有水力纺织机,而且有先进的提花机,可以定制图案。

虞衡清吏司下属的纺织场,纺、织、染、踹等工序分工明确,形成了相对较完整的产业链。

和朱雄英印象中的纺织业相比,明帝国的纺织场,只在生产能力上有较大差距。

单就技术能力来说,在某些方面或许还更胜一筹。

和碓场一样,朱雄英准备在应天附近建一座集纺、织、染、踹于一体的新式纺织厂,尝试提高生产能力。

虞衡清吏司下属的纺织场,主要为明军提供制式服装。

专供达官贵人的绫罗绸缎,由特殊的工坊制作。

对于这部分,朱雄英暂时不动。

朱雄英想推动羊吃人运动。

朱雄英不是让羊吃明人。

而是吃胡虏。

胡虏之所以频频犯边,原因在于胡虏对于明帝国的商品有巨大须求。

不仅胡虏的达官贵人想穿绫罗绸缎,想使用明帝国生产的高档瓷器。

普通胡人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明帝国生产的商品。

胡虏不仅需要明帝国的生活用品,甚至连最基础的盐都无力自行组织生产,更遑论茶叶这种,在寒带地区根本无法种植的作物。

明帝国自给自足,对于北虏商品的须求不慎迫切。

朝廷为了遏制北虏的实力,对北虏的贸易进行严格限制,不仅严禁铁器流入草原,对于其他各种商品,同样进行严格限制。

朱雄英想和胡人通商。

这个建议遭到朱标的反对。

朱标对北虏的策略和朱元璋一样,军事上打击,经济上封锁,政治上孤立,将北虏困死在草原。

故而明帝国严禁和胡虏通商。

“皇祖父,父王,既然胡虏对于帝国商品有须求,如果不和胡虏通商,此岂非官逼民反?”

朱雄英提醒朱元璋和朱标,严禁通商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反倒会成为胡人南下的诱因。

更何况,严禁通商还会导致走私,并不能真正达到困死北虏的目的。

“即便通商,胡人有什么东西,是我们需要的呢?”

朱元璋并不象朱标一样固执,底线非常灵活。

“草原上好东西还是有的,比如羊毛——”

朱雄英想利用北虏的羊毛,培养明帝国的纺织业。

元代之前,民间布料以麻布为主。

及至明代,棉布得到迅速推广。

这主要得益于明帝国的强制种植政策: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,栽桑、麻、木棉各半亩,十亩以上倍之。

单纯就保暖效果来说,棉布和麻布肯定不如羊毛。

如果明帝国将羊毛列入贸易范围,且不阻止高档奢侈品进入草原,那么至少对于草原贵族来说,南下的动力就会减少许多。

朱元璋和朱标一个过分强硬,一个仁义过头,缺少了中间环节。

朱雄英不仅要和胡人进行贸易,而且要以权贵喜爱的奢侈品为主,满足权贵须求的同时,割胡虏的羊毛。

朱雄英并不认为草原上的王公贵族,会象朱标这样心系天下。

只要王公贵族自身的须求得到满足,他们多半不会管牧民的死活。

朱雄英不仅要剪羊毛,而且还希望草原王公贵族习惯明人先进的生活方式,不再到处流浪。

住帐篷,肯定不如住宫殿来的舒服。

羊皮袄肯定不如貂皮大衣。

等草原上的王公贵族习惯了明人的生活方式,草原牧民就只能老老实实为明帝国放羊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