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雄英也是没想到,朱元璋居然任命李希颜担任主考官。
宋纳很失落,难道主考官不应该由我这个文渊阁大学士,国子监祭酒担任吗?
三代帝师李希颜表示:文渊阁大学士可以不当,主考官非我莫属。
朱雄英特意提醒李希颜,千万不要在“座师”的问题上犯错
“殿下,老夫乃三代帝师,岂能自甘堕落!”
随着李希颜对朱雄英了解的加深,李希颜偶尔也会和朱雄英开个玩笑。
“明天让总管做个‘三代帝师’的锦旗,给先生送家去。”
朱雄英也开玩笑,三代帝师只是锦旗怎么能行呢,最少也得是个匾额。
朱雄英也是没想到,转天朱元璋就命人在李希颜家门口,立了个“三代帝师”的牌坊。
朱雄英终于知道什么叫金口玉言。
六月底,皇庄社学建成,朱雄英亲自前往,为学童开智。
“开智”是用朱砂在学子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,“痣”通“智”,意为开启智慧,目明心亮。
开智之后还有开笔,指导学生写下入学后的第一个字,像征着学习生涯的正式开始。
朱雄英也是没想到,他第一次离开应天,不仅仪仗俱全,而且还惊动了宋纳和李希颜。
虽然有马车,朱雄英却没坐,和李准、常森一样甲胄齐全,混在甲士堆里。
离开皇宫出西安门沿通济门大街自聚宝门出内城,朱雄英终于看到了明帝国的应天是什么样。
遗撼的是,应天并没有将她最繁华的一面展示给朱雄英。
夹道欢迎山呼千岁的场面根本不存在,五城兵马司已经在朱雄英出皇宫之前静街,道两旁每隔10步有羽林右卫的官兵值守,朱雄英终于知道什么叫劳师动众。
难怪明朝的大臣不想让皇帝出皇宫。
皇帝出皇宫的排场有多大可想而知。
一路疾行,自小安德门出外城,直奔皇庄。
“久闻太孙殿下治学严谨,今日定要好好见识一番。”
宋纳对朱雄英的社学颇为期待。
朱雄英打个喷嚏应天都要震三震,社学这么大的事,不知道有多少人紧盯着。
按朝廷规定,每35户成立一所社学,朱雄英的庄子里,至少要有6所社学。
朱雄英只建了一个,故而社学内的学童多达270人。
这270人被分为9个班分别授课,秦鸿和秦瑞奔波数月,才将教读配齐。
为保证教程环境,社学没有建在庄内,而是建在四座皇庄的中心位置,距离最远的皇庄,也不过3里左右。
社学以红砖为墙,门口有庄丁轮番值守,学内步道皆以红砖墁地,步道两侧植有绿树花草,郁郁葱葱,生机盎然。
校舍以青砖筑墙,上复琉璃瓦,前后置门窗并8扇,舍内青砖墁地,桌椅均为专为禁宫提供木器的木器厂精心打造。
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,朱雄英还为社学配备了藏书库、读书室、自习室、多功能教室、操场、餐厅、会议室,以及供工作人员起居的精舍。
秦瑞率教读、社工、杂役共60馀人,在社学门内排成两列,迎接朱雄英的到来。
“祭酒先请——”
朱雄英客套。
“臣不敢,还请殿下先请!”
宋纳真不敢走在朱雄英前面。
虽然宋纳是国子监祭酒,帝国学政最高负责人,在自己的地盘上,朱雄英当仁不让。
“恭迎太孙殿下——”
秦瑞已经见过朱雄英,被朱雄英任命为社学学督。
“德璋辛苦了——”
朱雄英随口一句话,让秦瑞顿时红了眼框,数月来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。
朱雄英不仅为学童准备了完善的教程设施,也没忘记为学童准备新衣服和学习工具,社学所需笔墨纸砚均为飞龙宫提供。
朱雄英只为学童开智。
开笔的任务,朱雄英交给宋纳和李希颜。
宋纳和李希颜诚惶诚恐。
自从抵达社学的第一刻起,宋纳和李希颜就处于巨大的震撼中。
帝国虽然下昭办社学,各地限于实力,执行状况不一,有些地区如新成立的云南布政使司,连府学都还没有来得及成立,社学遥遥无期。
朱雄英的社学先不说教程实力如何,单就教程设施来说,比国子监也不遑多让。
朱雄英“开智”只是顺带,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工作。
朱雄英检查的很细致,连后厨和东司都没有略过。
东司就是厕所。
社学的东司很豪华,不仅有隔间,而且为引水置了一个水车。
明帝国的工匠还是很厉害的,水车无需人力,利用水力驱动,将社学旁的河水引至高处,循环不竭。
后厨使用的食材是由皇庄轮流供应,朱雄英要求的标准是每个学童每天一个鸡蛋,每周一个鸡腿,做五休二。
藏书库里的图书均为国子监提供,不仅有四书五经,而且天文地理,士农工商皆有涉猎。
朱雄英还特意为社学安排了社会实践课和劳动课,提倡在学习之馀,积极参与社会活动。
李希颜还无所谓,不管是大本堂还是文华堂,配置比照社学更豪华。
宋纳就只有羡慕的份了。
明帝国针对教育系统的规定很完善,生员主修儒家经典,兼习礼、律、射、算等科目,通过月考、岁考、科考对生员进行考核。
规定是规定。
到了执行层面上又是一回事。
飞龙宫凭借强大的财力,才有了设施完善的社学。
想把皇庄社学的标准推广到全国,以时下明帝国的实力来说,绝无可能。
国子监祭酒难得来一趟,朱雄英请宋纳给社学留个墨宝。
宋纳这一次没有推辞,“天下第一学”一挥而就。
都天下第一学了,没有个名字怎么能行呢。
考虑到皇庄位于应天西南,旁边就是长江,朱雄英决定将社学的名字命名为“西江学院”,并亲手为学院提名。
李希颜为西江学院提的是:知行合一。
宋纳和李希颜欣然为西江学院题字的时候,朱雄英琢磨着,要在西江学院的基础上,再成立一所女校。